尘缘文学

尘缘文学>诗海泛舟怎么画图片 > 序(第1页)

序(第1页)

一秒记住【m。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诗海泛舟(。shg。tw)”!

冯其庸

我认识徐刚已经很久了,但认识徐刚的诗,和他的诗一样的散文,却是最近的事。这一点也不能怨我,应该怨曹雪芹。是他,这几年,不,是整整的六年,苦苦地迷住了我,让我一字一句读他的书,校定他的文句,有些是手抄抄错的字,还需帮他订正。并且我们还要准备着将来挨骂,因为一百多万字的书,上千条注释,总会有搞错的地方。

就这样,我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读我心里一直想着要读的许多当代的我所衷心钦佩的优秀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着徐刚的诗和文。

其实,校注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倒并不埋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曹雪芹和他的《红楱梦》吃点苦,这我没有任何怨言。但是,他耽误了我真正认识徐刚的诗,认识徐刚的诗一样的散文,耽误了我读许多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这,我真有点埋怨了,有点后悔不迭了!

感谢作家协会给我们的安排,他们安排徐刚和我同一趟车到北戴河去休养。说也巧,一上火车,我们就坐在同一个车座上,这样我们就到了北戴河中海滩宾馆。

不认识徐刚的人,光读他的诗和散文,都以为他长得很美;其实,徐刚并不太美,这是真的。因为他年轻轻的就有点秃顶了。

然而,徐刚是真正美的!

他的诗美,他的散文美,他的语言美,他的诗论也美。这些方面,我说真心话,我是真正的欣赏和羡慕,因为我过去也曾是一个新诗的爱好者,略知其中的甘苦!

七月上旬的一天,我同徐刚,还有周怀民老画家,一起到山海关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这里是八国联军登陆之处,也是我国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神圣阵地,在海岸边的长城遗址上,还有一尊当年遗留下来的大炮,依旧警惕地雄视着苍茫无际的海域。我们面对着汹涌的海涛和残破的长城,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我对徐刚说,这是你写诗的好题材。徐刚说:我回去一定写诗。周老先生则忙着勾他的画稿。这一天,我们确实是尽兴而返。

我们位的地方靠得很近,每到乘凉的时候,就坐到一起,我听着他追忆童年往事,他吃过那么多的苦,他一直到上高中读书,还从来没有穿过一双胶鞋,下雨天总是光着脚丫子跑的。他童年的艰难困苦的道路,不禁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的童年和青年也是在困苦颠沛中度过的。我们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慈爱而贫穷的母亲的儿子。

贫穷,当然不好,我们要摆脱贫穷,所以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计划。贫穷,在历史上也没有被作为好事来欢迎过,唐代的韩愈写过《送穷文》,诗人王播留下了“饭后钟”的诗,作为他因为贫穷而受嘲弄的记录,元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写尽了吕蒙正贫穷时的困顿相。然而,同样一个事物,在诗人的眼里,却又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向就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我国历史上的大诗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贫穷的道路,甚而至于穷饿而死。所Ⅸ大诗人陆游干脆说“人谁不贱贫?”仿佛要做诗人,必先要过贫穷这一关似的。这些当然都是过时的旧帐,与现在无关。但是,我的中心思想是说,艰难和贫穷,可以激励人的意志,可以让人对生活认识得深刻,因而也可以孕育出诗人来。这当然不是说诗人要用贫穷来培养,如果有谁要给我做这样的反面文章,那就与我的原意大相径庭。我只是想说明,诗人徐刚走过了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如果现在还有人处在徐刚当年一样的困难境地的话,那也不要丧失追求的勇气。

从徐刚的诗论中可以看到他的文采、情趣,也可以看到他的追求、探索,还可以看到他生活面的比较广泛,知识面的比较深厚。可以说,他是苦学成材的,因为苦,对生活、对学问便也更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见解。读后,使人感到亲切、新鲜、具体、感人,是属于自己从创作的甘苦中炼出来的真知灼晃,并不是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诗歌诈法”。

他主张先观察一片叶子,再进而去观察一棵树,他认为“没有爱和激情的诗不是活着的诗。”他写艾青的爱美,并且告诫过诗人:“你要梳梳头,不要把头发弄得象乱草堆一样”;他学写诗之初——那还是在少年时代,怎样去长江边上找灵感,多少年后却又体会到:“诗人到了海边,不等于大海到了他的诗里。”他宣称自己写作的座右铭是:“写人民,写生活,写土地。”他指出:“诗人的任务是反映生活,而不是制造谜语”等等,对于初学写诗的诗歌爱好者,以及正在写诗的青年朋友,都是极有教益的。

我在读徐刚的诗论时还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即:提出这些关于诗的主张,或者说有这些主张都不是很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象徐刚那样亲切、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不空洞,没有说教。往往是开门见山,落笔点题,虽是三言两语,却能发人深省。

他写的是诗论——大凡论文,是很容易写得枯燥无味的。但,我在读这部论稿的时候,却又感到了他的散文和诗的吸引力——他是用诗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去写诗论的,所以,我以为读者也尽可以把它当作诗和散文去品味、去欣赏,而在品味和欣赏之后,倘能悟出一些关于诗艺的道理,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的初衷了!

说这部诗论写得亲切、具体、感人,那是因为深入浅出的原故,却并非是停留在一般的创作感想上的文字。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徐刚的论文中,有长论,也有短简,有谈中国的,也有谈外国的,从诗的构思到诗的形式都有涉及,并且都有自一己的感受——然后用他独特的文字、章法,富有感情色彩地表达了出来。有时象促膝论诗,有时象娓娓而谈,有时却深沉蕴藉,有时还幽默诙谐,有时也锋芒毕露。作者是诗人、作家,又是编辑,这就难得他能经常地从自己和别人的创作中思考问题。显然,徐刚是一个勤于思考、探索的人,他的诗论便是他探索而留下的脚印。探索之后所体会到的甘苦,同旁观者的高谈阔论自然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想,应由广大的读者去作出评议了。

在这里,读者找不到诗歌该怎样写的秘密,所写的,只是以诗人自己切身的体会,谈生活,谈形象,谈观察,谈思索……。诗人的直率和真诚,即便是在这部诗论里,也可见一斑——他一点也不隐蔽自己创作中的欢乐与害商,他一点也不隐蔽自己曾经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路,他是把心灵敞开着的。

这就使我想到了诗歌创作中的另外一个问题:

怎样学诗?诗在何处?

这样的问题,我是无力回答的。但陆游倒曾说过。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还曾写道。

可怜老境萧萧梦,常在荒山破驿中。他的过剑门关的诗写道;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他强调说:“功夫在诗外”,也就是说,学诗不能光从书本上学,书本不是诗的泉源。从后面引的诗来看,他是十分重视行万里路,去了解社会、了解大自然、了解历史的。不向书本去讨生活,而是向社会、向历史、向人民、向祖国的锦绣河山,向整个的大自然去求得诗的灵感,这在古代的优秀诗人中,有不少是具有这样的看法的。我曾经翻过古往今来的许多诗集,从题材来看,几乎是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入诗的。而且各种题材都曾写出过好诗来。哪怕是一声鸡鸣,一行雁影,一片落叶,一句蛩语,他们都曾写出过好诗来。当然大而至于一场战争,一个政治事件,他们更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所以从古代诗人留下的诗篇来看,诗,可以说是充乎天地之间,天地之间无一处无诗。所以清代一位诗人说: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

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苏轼却说:“诗从肺腑出”,好象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其实不然,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不论怎样,总得经过诗人的头脑才能够反映出这些客观现实来,不经过头脑(古人说“肺腑”)的诗是不存在的。也由此,我们可以悟到,为什么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看到了一弯落月,听到了一声荒鸡,也可以感而成诗,而且是流传千古的绝唱了。此无馏,还是诗人的思想、政治态度、世界现在决定着他的诗的创作。也由此,我们就可以充分理解徐刚在这本诗论集里所阐述的关于诗的道理了。

我不懂诗,这只是我读了徐刚的这些诗论以后悟出的一点道理,自以为好象与他的诗论有合处,不知道是否如此,我实在一点也没有把握。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八日凌晨五时,

序于宽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