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缘文学

尘缘文学>我悠然自得歌词 > 红色的海洋1(第1页)

红色的海洋1(第1页)

一秒记住【m。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悠然我思(。shg。tw)”!

红色的海洋(1)

已经是十一月的京城了,那个时候很少有扬沙,也没有雾霾,冬日新鲜空气里还浮动着花草绿叶的气息;阳光在很远的空间旋转着,温暖而美好。于是那些年轻人的脸上就仿佛镀上一层金,显得格外精神;有风从行道树的树梢掠过,还没有完全发黄的树叶就会摇摇摆摆;那阳光在**的阳光中显得更加明媚,碧玉彩霞般地铺展在每个人的身上,就使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红卫兵小将更加朝气蓬勃。不知是谁说了一句:

--"你们听见了吗?"

青年学生的眼睛肯定是有些近视的:课本、作业、小说、电影、期刊、晚自习,躲在被窝里看小人书;不过对于一个爱读书的男孩子来说那是常态,并不以此为耻,即便是看对面街旁大字报栏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模糊,可听觉却依然灵敏。当然听见了那句提示,当然会和周围那么多同样听见这句话的红卫兵一样一下子蹦起来四下倾听:说话声、唱歌声、喇叭声、嬉笑声、哭泣声、背诵《语录》的声音……乱七八糟、五花八门,一下子就充斥了自己的耳膜。许久,不只是谁回答了一声:

--"没有,什么都没有!"

二十四小时以前,这些人的耳边响起的可是震耳欲聋的时代最强音的《东方红》乐曲,那首对于红太阳的赞歌响彻云霄,就在东西长安街、就在***广场、就在***城楼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的大道上回荡。喷着草绿色的车身的解放四轮卡车上站满了人,和沙丁鱼罐头似的挤满了人,全都站着,一个紧贴一个,神情亢奋和严肃。不像是去接受检阅,而是去奔赴战场,只差钢盔、子弹带和步枪、刺刀,还差那首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那首歌:"青年共青团员们,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走向战场。"站在街边的人都会很羡慕:

--"这些人真幸福!"

橡胶车轮碾压着平坦的水泥路面,发动机在平稳地运转,看得见淡淡的尾气,嗅得到淡淡的汽油味;车上的那些沙丁鱼带着高傲的眼光蔑视着那些眼巴巴站在路边等待着下一轮的红卫兵小将,自然就会有无上荣光的豪情在*中激荡;街道两旁的墙壁上满是大大小小的语录:从"事业的核心力量"到"政策和策略";当然有"五湖四海"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街道两边当然有军人,肯尼迪遭到枪杀的教训,还有不得不防的阶级敌人的报复。那个崇文门小学接待站的指导员锐利的眼光从每一个年青人脸上扫过:

--"除了《语录》,什么都不许带!"

正常人走路,三步可得两米;年轻人走路,大步流星、一路披风,不可阻挡,就是全程走完十里长安街也不过就是个把小时的功夫。然而,那些从晨曦未升起就已经出了崇文门小学校门的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名红卫兵小将合在所有的人流中摩肩擦踵、走三步停两次,走走停停,大多数时间都在原地踏步,就是一上午快过去了,也依然被堵在那条从崇文门内大街到***广场的东交民巷里,有人在领唱胡松华唱的那首《赞歌》。对不起,那些人里面没有几个是从草原来到***广场的,况且到现在还在胡同里呆着,可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就会五音不全、参差不齐的跟着唱:

--"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解放军无疑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可以轻而易举的把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思想千差万别、习惯五花八门的青年人组成一支还算得上整齐的临时连队,就站在那条不太长的东交民巷里一首接一首的拉歌,一段接一段的背诵,根本不给那些因为等待时间太长有些懈怠、也有些散漫的红卫兵小将半点懒散的机会。可是看着那些装满人的军车一辆接一辆的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看着那车上的同龄人用可怜和歧视的眼光望着走了一上午也没走出小巷的那些人,那些人自然会感到委屈,也会不厌其烦的去打听:

--"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

京城冬天即便是有太阳,也会有风呼呼吹过。如果是在阳光里走动走动,活动活动筋骨,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可是先是碎步向前,再变成走走停停,再变成呆如木鸡的傻站着,最后变成一人一张报纸,就坐在那水泥块组成的人行道上,时间长了,听着那些大字报栏上面的纸张被风刮动的哗哗声,就有了些凉意,坐上几个小时,就会被冻僵,就会跑到不远处的临时街边厕所方便,不想却听见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已经下了***!"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这就是第七次检阅已经结束了,这些从天还没亮就眼巴巴的等候在东交民巷里的成千上万的红卫兵接受伟大领袖检阅和见到心中红太阳的愿望彻底落空了。传闻是真的,很快就宣布了"回到接待站等通知"的命令。如果说出来的时候是步调一致、精神饱满的话,回去就只能用上"溃退"这个词:遍地狼藉不说,满街乱窜不说,唉声叹气不说,最重要的还是担心:

--"难道就这样离开北京不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