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缘文学

尘缘文学>大刘庄集市时间 > 第14章 大刘庄的锣鼓响四方(第1页)

第14章 大刘庄的锣鼓响四方(第1页)

锣鼓起源于上古时代,由于当时人少野兽多,经常进村伤人,于是人们就发明用锣鼓等响器来抠赶野兽。到了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频繁,互相掳略,于是人们就利用锣鼓传递信号,两兵交战时,利用锣鼓传递指挥信号,鼓舞势气,壮胆量,壮军威。遂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生产力提高,各种乐器得到广泛地应用,并得到提高、创新和引进。

大刘庄的锣鼓始于抗战时期,那时熊码头有日伪军驻军,经常到边区、解放区抓人、抢粮,大刘庄人民一合计买来全套乐器,24小时派人村头站岗放哨,如发现有敌情,立刻鸣金,通知村民进圩或转移。

抗战胜利后,大刘庄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锣鼓敲起来,乐器奏起来,小戏唱起来。族中纯仪公多才多艺,他挑起了文娱活动大梁,他请来农村艺人胡佩瑚执教,很快大刘庄锣鼓就出了名。

经过半年的筹备,添制乐器,培养技术人才,排练文武戏目,一个崭新的农村文化阵地,向社会展示,他们的折子戏有;《踩高跷》、《西游记》、《歪子精》等。演凑的锣鼓调门有;《小长锣》、《帽子头》、双富贵等。吹喇叭的有十八代孙传增公,还有老表庄姓,名玉叶公、老表王姓,名立松公。

这个文化战地,在农村非常活跃,哪家遇到红白喜事、过礼、迎亲、生日、堂会、逢年、过节等等,他是重头戏。

遂着战争的升级,人们都忙于逃命,哪有心思搞文娱,不到五年就夭折了,直到全国解放,只剩下大锣和大鼓。更不可思意的是,刘姓族中出了败子;在一次治水工地上,他把大锣大鼓拿到工地,作为上下工信号,天天敲打。原来用的是锣锤、鼓锤,现在用的是砖头、锹柄。河工还没结束,这是大刘庄人民在穷困潦道中用血汗钱买来的乐器。被打得破碎,还剩几片烂铜,也被他们拿去换酒喝了。它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它也代表着大刘庄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大刘庄的列祖列宗如果在天有灵,定会痛骂这些不孝之子

八;不能忘记大刘庄的旧风俗

1;端午节屋檐插艾

端午,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太平御览》卷引《土风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阳”、“重五”、“重午”。

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河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船等风俗。

在大刘庄,这一天除吃粽子外,还用杂草树头烧水洗澡,以去瘟气。15早上,家家都早早起来,采两枝鲜艾,插在前屋檐上,一边一枝,有的连窗户两侧也插上。城市里无屋檐插,但也有的插在花瓶里,使习俗得到升华。

据传说,这种习俗的开端与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有关。

公元875年,黄巢在山东发动了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所到之处深受农民欢迎,队伍迅速壮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公元881年,起义军攻下唐都长安,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大齐”。封建统治者对他恨之入骨,千方百计诽谤他,把起义军称为盗贼,把黄巢说成是杀人魔王。在起义军尚未到的地方,人们不明真相,到处逃跑。

话说这年端午节,家家忙着包粽子,忽然有人惊呼;“黄巢来了”。这一呼不要紧,村里男女老少,喊爷叫娘,扶老携幼,无目的地落荒而逃。

当时起义军真的来了,黄巢的战马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看到跑反,{旧时人们为避战乱而四处奔跑的叫跑反}人群中有一件奇事,一名青年妇女身上背着一个七八岁的大男孩,手中拉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孩子不肯跑她就打,黄巢赶到勒住马问个究竟。妇人跪在马前颤颤惊惊地说;“大男孩是哥嫂去世后留下的唯一骨血,不能让他再有闪失。小男孩是我亲生的骨肉,即便有个好歹,我们夫妇日后可以再生,并恳请军爷大发慈悲,愿以母子的性命换下哥嫂的独根苗”。

黄巢,这个风云的硬汉子,顿时也泪流满面,这样的仁义妇人实属少见。他翻身下马,亲手扶起那位妇女,并亲手拔起一棵艾草说;“你把这棵艾草插在屋檐下,保你平安无事”。仍后传令三军;“见屋檐插有艾草而入屋者,立斩!”因为当时起义军成分复杂,虽军纪严明,但违纪之事常有发生,所以黄巢下了一道特别命令。消息很快传开,家家户户檐前都插上了这个标志,果然起义军经过的地方,没有一户遭犹的。

这一传说,是为了纪念黄巢义军的,还是为了纪念那位品德高尚的妇人?不得而知,反正打那以后,每到端午,家家都在檐前插上艾草,相传至今。传说是美丽的,是否真实,无追究必要,但流传的美德,确值得称颂,此女若是本族人,后人也沾光啊!

翻开本草钢目,上面写着;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味,可以入药,内服可止血,燃着可驱蚊蝇。

2;老式结婚喜话多

老式结婚,在大刘庄也有数百年历史,因为形式简单,喜气浓重,大多是盼望新郎新娘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多子多福,吉利话妙趣横生,很受大家喜欢。

你们看!花轿来啦!红旗开道,一路鞭炮,锣鼓喧天,八人花轿,把新娘抬到门前,又是一阵鞭炮后,上来两个妙龄少女,穿着华丽的衣服,手拿点燃的红纸捻,一个姑娘说;“落轿落轿”,另一个姑娘道声好。一个姑娘说;“吉星高照”,另一个姑娘道声好。

花轿落地,两位姑娘并立轿门两边,名曰搀轿姑娘。这时有全面奶奶{其实就是主持人,要求夫妻子女齐全,故叫全面奶奶},把轿门打开。这时一个姑娘说;“新人请起”,另一个姑娘道声“好”。一个姑娘说声;“贵人下轿”,另一个姑娘道声“好”。这时新娘高兴地站起来,姑娘搀着新娘的左右手,准备下轿。

下面进入第二项;“传口袋”。新娘上轿时,是由长辈或者哥兄抱上轿的,不能落地,美其名曰;“一尘不染”。

过去穷,铺不起地毯,只能用布袋代替,是装粮食用的用具,约五尺来长。负责传口袋的人,必需有一定文化水准,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出口成章,对新娘的容貌、爱情、子女、未来,进行誇讲,说出一段顺口溜,吉利话,这就叫喜话。例如;传一条,一品当朝,才貌出众,代代保朝。传二条,二元吉第。一人说喜话,铺口袋,另一人在后面收口袋,道声好。有两三条布袋轮换。新娘在口袋上由姑娘搀着,慢慢向前行走。口袋一直传到新娘洞房。有时中途设置些障碍,闹闹新娘。如;口袋上放马鞍,要求新娘从马鞍上跨过去。喜话如;新娘跨马鞍,一肚养十三。当然新娘不愿跨过去。这时全面奶奶就要出面解和。有的用火盆做障碍。喜话如;新娘跨火盆,一养一锅门。

第三階段是看新娘,大多是平辈、同学、表兄、表弟等。看新娘要说喜话,也是一人说,一人或几个人道好,要求喜话说到哪里看到哪里,但不一定能满足,例如;手拿红纸捻,站在新娘面。这时新娘要站起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看新娘继续说;上照照,珠花盖顶,下照照,丹凤朝阳,一对秋波眼,小口银牙糯米含。这时道好的人就要看新娘的头上是不是珠花盖顶,两只眼睛像不像秋波,是不是小口银牙糯米含。这时就要开始闹一阵,一方要看,一方不愿,这时全面奶奶就要出来解和;点到为止。看新娘继续。

第四階段是敬祖上,向列祖列宗、向长辈磕头;主持人先在主席位置放好坐椅,新人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坐椅前五尺远左右处站好,面前放两条垫子。长辈预先就要把喜礼准备好,用红纸包起来,表示吉利。由主持人喊话;向列祖列宗磕头,这时新人新娘跪下,磕一个头,起立。接着主持人按长、晚、远、近依次喊受头。长辈坐在寿椅长,新人新娘磕头,起立。长辈献上喜礼。再请下一位。

第五階段送房;送房是送新郎新娘入洞房的简称,起于何时,己无法考究。据说,因过去青年男女受封建意识影响较深,对正常的生理知识和性知识所知无几,于是,送房既是闹喜的一种形式,也是给新郎新娘传授性知识的一种途径。所以,送房中所说的吉利话里通常加些火辣、羞臊之词。

送房的过程是这样的;向长辈磕过头后,待亲朋好友们酒足饭饱后,新郎的家人便在堂屋或客厅里,摆上一张大桌子,如果送房人多,可并排摆两张,桌上摆满盛放各种糕点糖果的碟子,{碟子的数量一定要逢双},送房人数不得少于10人,并且都是新郎的平辈,如叔兄弟、表兄弟、姨兄弟、同学、同事、朋友等。要有一定的语言发挥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根据不同情况,恰到好处地说出压韵的并且“荤”“素”齐全的吉利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