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缘文学

尘缘文学>诗海泛舟怎么画图片 > 12诗的形式(第1页)

12诗的形式(第1页)

一秒记住【m。xiaoyanwenxue。com】精彩无弹窗免费!“诗海泛舟(。shg。tw)”!

12.诗的形式

诗,曾经有过最严格、最拘谨的形式——不仅是字数受到限制,就连音韵、对仗都有规定。因此,古入学诗是从吟诗、平仄声学起,或者说是先学格律才学诗的。

时代在发展,生活不断地变化着,但诗的格律与形式却一直没有变——从唐朝到清末。

旧诗实在做不下去了,格律的束缚要把笔死死地捆住了,人们就试着突破它——但,那是小心翼翼的,好像惟恐触犯天条一样。到晚清龚自珍的时候,这个精通了旧格律的人,也呼叫着:现代诗中应有铁。

从来也没有过超越时代的文学艺术——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总是附属于这个时代的——即便是有憧憬、有向往、有呼唤,那也是因为时代本身在演变的结果或反映。

推翻了清王朝,随着民主、自由的革命思想的兴起,诗,才从格律里解放了出来!

新诗的最初的名字叫白话诗——那是专门针对旧诗而言的,也叫自由诗——可以自由自在地写诗。

诗的革命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诗歌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从郭沫若、胡适之,一直到徐志摩、戴望舒、康白清、闻一多,一直到殷夫:艾青、田间等等。

诗开始出现在墙报上了,出现在传单上了。诗开始为工人、农民知道了。

不再是专门用来吟风弄月的工具,不再是专为一部分骚人墨客所独有——这是新诗走向人民的一个伟大起点。

一边发展,一边探索,新诗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

新诗形式的探讨少说也有半个来世纪了——而新诗的生命也不过六十多年。

有人主张新的格律诗,主张“戴着镣铐跳舞”。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论的发起者,也是实践者。他的“红烛”,“死水”,是为人称道,流传至今的作品。

但,也有人认为:倘若闻一多先生不是“戴着镣铐”写这些诗,那么会有更高的成就。闻一多先生在他自己创作的后期,也并不十分坚持新格律诗的主张了。他在一篇谈到艾青诗的文章里,写过:那才是真正的诗!

艾青是反对新格律论的,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精辟的见解只是两句话。是诗创造了格律,不是格律创造了诗!

艾青是用自由体的形式,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取得了最辉煌成果的诗人。

艾青总是努力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用他的新奇的构思、有力的笔锋探索着。他的诗是浸泡在酒和泪的感情的溪流中的。他告诉我,他不倦地注意和寻求的,是诗的形象——各种新鲜的、美的、有着生活气息的形象。有时,制也甚至有抱怨!苦啊,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找形象思维!

如果把一天到晚专心于形象和形象思维的人,同一天到晚专心于格律研究的人相比较的话,不知道谁的诗要写得好一些?

作为诗的本质与内涵的,是形象和思想——任何一种格律——旧格律也罢,新格律也罢,都无法创造出诗的形象及思想的。

对于诗人自己来说,他笔下的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格律在。即:所谓自由诗,也绝不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漫无边际,毫无约束的自由。

严谨的诗人,追求严谨的构思,追求诗的音韵美,追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他是苦苦地从无数的文字中寻求最适当的词汇,变成自己的诗的。

他必定比较善于用某一种形式,或某一种手法写诗——或长短句、或楼梯式、或民歌体、或比兴、或铺排、或讽喻等等。但,他也必定要不断地去熟悉或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一个始终用一种形式写诗的诗人,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僵化,他的聪明才智就会被这种固定的形式所禁锢、破坏,就会原地踏步,写不出好诗来。

诗人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创造自己对于诗的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绝不是给所有的诗人制作一个新诗的固定不变的框框或模式。

一首诗就是一种形式。

你的诗是你的形式,我的诗是我的形式。

散文无定式,新诗更无定式。

只有无定式,才能去创造、去发现,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诗的创造性,既体现在内容上,又体现在形式。

有时,一种新的形式的探求,会给诗人带来新的变化,新的启示,新的突破。

郭小川就是这样一个辛勤的探求者。他在五十年代的诗,大多用楼梯式——如《致青年公民》,抒发了大建设时期的饱满激情,教多少读者倾倒过;他在六十年代用的是长排句和长短句——如《青纱帐——甘蔗林》及《林区三唱》,感情更加浓缩而深沉,节奏更加鲜明而有力,是别一种格调。在变化中,显示了诗人的横溢的才华,进取的精神。

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会产生新的诗歌,同时也就会产生诗的新的形式——但,我相信,这里所说的形式决不是一种固定的格律,而是千千万万种为千千万万个诗人所自己独有的新的形式。

内容与形式相比较,内容是第一位的,但,过时的、陈旧的,不适当的形式却也会严重地影响内容的表达。

避免形式主义的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创造新的形式。

1981年9月于北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